●晉政輯要卷之六
恒霍二山
憲書經費
書院經費
書院捐數
文舉中額
文塲經費
進士旗匾
舉人花紅
會試盤費
歲進學額
晉省學租
聖賢後裔
聖裔經費
古聖陵廟
喇嘛俸銀
賑恤孤貧
普育二堂
留養貧民
滿營俸餉
綠營兵餉
分季領餉
北鎮本色(並附案)
○恒霍二山
謹按周禮職方氏載九州五嶽四鎮諸名山在揚曰會稽在荊曰衡在雍曰華在豫曰嵩在兗曰岱在青曰沂在并曰恒在幽曰醫無閭在冀曰霍謂其能蒸雲致雨保障羣生繫民望而安地德建廟錫爵所以崇??垔祀答神麻也山西為冀并之域霍山在直隸州霍州境內一名太岳山去州之東南三十里南接趙城北跨靈石東抵沁源橫壓汾陰遠接太行古為冀州鎮今為中鎮祠在山麓恒山則在大同府屬之渾源州境內雄峙巍峻深厚廣博子諸峰而隸羣垤其氣象實冠并州祠在山麓歲久剝落乾隆二十九年七月經前撫和奏動 帑銀四千四百餘兩重加修葺現在廟貌聿新金碧輝煌足昭誠敬矣
○憲書經費
謹按刊頒憲書原屬敬授民時之意每年四月間奉 欽天監頒到次年憲書藩司於奉到之日即分交經歷或照磨按年輪流刊刷其刊刷之價每年各州縣地丁項下額設有時憲書紙價銀一千一百四十七兩二錢五分九釐七毫續於乾隆二十八九等年裁汰清源平順二縣减去銀十八兩八錢裁歸起運項下又於乾隆三十一年遵旨議定銀數以釐為斷照例核算成總現共額設銀一千一百二十八兩四錢六分二釐每年辦造時憲書四萬九千四百六十二本用司庫頒存 欽天監印信鈐葢其一切紙張工料遇閏之年准動用銀八百九十五兩四錢三分六釐無閏之年動用銀八百四十八兩三錢六分一釐又乾隆三十八年加增蒙古回部需用銀三十三兩一錢七分六釐四十二年加增金川需用銀八十二兩九錢四分一釐無閏之年共動用銀八百四十八兩三錢六分一釐遇閏之年共動用銀八百九十五兩四錢三分六釐餘存銀兩報 部估撥充餉此每年刊刷通頒憲書之價銀也至於民用憲書查乾隆十一年二月前司陶 具奏以山西通省地方遼濶官印憲書勢難周遍其民用憲書准每州縣各給十本作為書式聽匠役坊賈人等就近刊刷仍於面頁上額添刻司頒監本字樣自行價賣以便民用不必鈐葢州縣印信以免擾累等因奉旨依議欽此
○書院經費
雍正十一年奉旨恩賞帑金一千兩於太原省城建立晉陽書院當將恩賜帑金發汾陽平遙介休三縣以一分二釐交當商生息每年得息銀一百四十四兩以充膏火於乾隆五年在通省各官養廉內公捐銀八百兩嗣於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內奏定每年額動銀一千二十兩以充膏火續於二十一年經前撫明 酌定院司道府州縣按照養廉再增捐銀一千五百兩前後兩次酌定每年共捐銀二千三百兩至二十二年因膏火充裕又經司道議詳將通省養廉內公捐二千三百兩之項减去銀一千兩每年只捐銀一千三百兩又於二十八九年清源平順二縣裁汰减去銀一十三兩三錢八分嗣後因膏火不敷於三十一年增捐銀五百兩每年院司道府州縣養廉公捐銀一千七百八十六兩三錢二分又於三十九年詳議每年增捐銀三百兩通共捐銀二千八十六兩三錢二分又查乾隆二十二年前院明 將餘剩膏火銀五百兩發徐溝縣當商以一分二釐生息每年得息銀七十二兩連雍正十一年恩賞帑銀二項生息每年共得息銀二百一十六兩又每年耗羡內動銀一千二十兩三共每年得經費銀三千三百二十二兩三錢二分內 帑金膏火生息一百四十四兩并耗羡一千二十兩共銀一千一百六十四兩不能全數動給每年止動銀一千兩零若用數或多致奉 部駁是以此二項內每年酌留銀一百餘兩以上三項經費三千三百二十二兩零每年實可用銀三千二百餘兩此現在歲有之經費也今將晉陽書院歲支銀數開列於後
計開
一晉陽書院士子額定六十名向例每名日給銀八分每月給銀二兩四錢六十名共用銀一百四十四兩遇閏加一月銀一百四十四兩共用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
一院長修金四百兩節儀三十二兩供膳二百八十八兩遇閏加一月銀二十四兩水禮銀四兩考課飯席銀二十四兩共銀七百四十八兩
一監院官飯食每年六十兩遇閏加一月銀五兩
一奔走人役工食每年銀五十九兩九錢零遇閏加一月銀四兩九錢九分
一士子考課課查湯飯每年共銀三十七兩四錢零
一贊禮生員膏火每年銀一百二十兩
一院憲表箋每年約用銀二十兩
一佾禮生飯食每年銀二十四兩
一蔡公祠祭品銀十兩
一轅門廵捕薪水每年銀七十二兩遇閏加一月銀六兩
一獎賞書院諸生人數不等每年約用銀一百四十兩
一士子□籍路費人數不等每年約用銀三十兩
以上每年共用銀三千二百餘兩在於每年額設經費銀內動支此外新請院長程儀路費係量程途遠近酌送
又修理書院房屋之費每年多寡不等向無定額
○書院捐數
一撫部院每年捐銀三十兩七錢七分 布政司捐銀三十九兩九錢二分 按察司捐銀三十一兩六錢五分 冀寧道捐銀二十四兩八錢一分 雁平道捐銀二十四兩八錢一分 河東道捐銀二十四兩八錢一分 歸綏道捐銀二十四兩八錢一分 太原府捐銀三十兩八錢五分 陽曲縣捐銀十二兩六錢七分 太原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榆次縣捐銀三十兩三錢五分 太谷縣捐銀二十四兩一分 祁縣捐銀一十九兩一分 徐溝縣捐銀一十六兩一錢五分 交城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文水縣捐銀二十兩八錢四分 岢嵐州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嵐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興縣捐銀十五兩八錢四分 平陽府捐銀二十四兩五錢一分 臨汾縣捐銀二十兩八錢四分 襄陵縣捐銀二十六兩一錢五分 洪洞縣捐銀二十四兩一分 浮山縣捐銀一十二兩九錢人分 太平縣捐銀二十四兩一分 岳陽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曲沃縣捐銀二十四兩一分 翼城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汾西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吉州捐銀一十二兩六錢七分 鄉寧縣捐銀一十五兩八錢四分 潞安府捐銀三十兩八錢五分 長治縣捐銀三十兩三錢五分 長子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屯留縣捐銀一十二兩六錢七分 襄垣縣捐銀二十八兩八錢三分 潞城縣捐銀一十二兩九錢八分 黎城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壺關縣捐銀一十二兩九錢八分 汾州府捐銀二十四兩五錢一分 汾陽縣捐銀三十兩三錢五分 平遙縣捐銀三十兩三錢五分 介休縣捐銀三十兩三錢五分 孝義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臨縣捐銀一十二兩六錢七分 石樓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永寧州捐銀九兩五錢 寧鄉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大同府捐銀三十兩八錢五分 應州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渾源州捐銀一十五兩八錢四分 大同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懷仁縣捐銀一十二兩六錢七分 山陰縣捐銀一十二兩六錢七分 靈邱縣捐銀九兩五錢 廣靈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陽高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天鎮縣捐銀一十九兩一分 朔平府捐銀二十四兩五錢一分 右玉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左雲縣捐銀一十五兩八錢四分 平魯縣捐銀九兩五錢 朔州捐銀二十八兩八錢三分 馬邑縣捐銀九兩五錢 寧武府捐銀二十一兩三錢四分 寧武縣捐銀九兩五錢 神池縣捐銀一十五兩八錢四分 偏關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五寨縣捐銀一十二兩六錢七分 澤州府捐銀一十八兩一錢七分 鳳臺縣捐銀三十兩三錢五分 高平縣捐銀三十兩三錢五分 陽城縣捐銀一十九兩三錢二分 陵川縣捐銀九兩八錢一分 沁水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蒲州府捐銀二十四兩五錢一分 永濟縣捐銀二十四兩一分 臨晉縣捐銀一十五兩八錢四分 榮河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猗氏縣捐銀一十六兩一錢五分 萬泉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虞鄉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遼州捐銀一十九兩三錢二分 榆社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和順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沁州捐銀一十九兩三錢二分 沁源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武鄉縣捐銀一十五兩八錢四分 平定州捐銀一十九兩三錢二分 壽陽縣捐銀二十八兩八錢三分 盂縣捐銀二十八兩八錢三分 樂平縣捐銀九兩五錢 忻州捐銀二十四兩一分 定襄縣捐銀一十二兩九錢八分 靜樂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代州捐銀二十四兩一分 崞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五臺縣捐銀一十二兩九錢八分 繁峙縣捐銀九兩五錢 保德州捐銀一十六兩一錢五分 河曲縣捐銀一十五兩八錢四分 解州捐銀一十七兩六錢七分 安邑縣捐銀三十兩三錢五分 夏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平陸縣捐銀九兩五錢 芮城縣捐銀九兩八錢一分 絳州捐銀二十四兩一分 絳縣捐銀一十九兩三錢二分 稷山縣捐銀一十九兩三錢二分 河津縣捐銀一十九兩三錢二分 聞喜縣捐銀二十二兩四錢九分 垣曲縣捐銀九兩五錢 霍州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趙城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靈石縣捐銀一十二兩六錢七分 隰州捐銀一十六兩一錢五分 大寧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蒲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永和縣捐銀六兩三錢三分 以上各官每年共捐銀一千八十六兩三錢二分
○文舉中額
山西省每科文闈鄉試士子入塲者約計四千人額中舉人六十名副榜十一名至乾隆三十年九月經前司文 以科塲條例內載鄉試每正榜中額五名副榜中額一名今山西正額六十名應照例取中十二名以符五正一副之數具詳撫憲彰批允咨 部准 禮部覆准山西省每科取中正榜六十名副榜十二名以下科為始永遠遵行
○文塲經費
山西省每科文闈經費約需數千金今將動支銀欵開列於後
計開
一每科詳請咨 部准動稅契盈餘銀二千一百五十八兩六錢七分 又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內開文塲各項支用不敷銀二千一百兩係三年一次按年分計每年酌留銀七百兩等語查三年共酌留耗羡銀二千一百兩歷科俱係動銀一千六百六十餘兩下餘銀兩事竣歸還原額在案 又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內開鄉試正副主考每位路費銀四百兩共銀八百兩每年酌留耗羡銀二百六十六兩六錢六分三年共酌留銀八百兩鄉試之年正副主考從京起身在 部領銀四百兩俟到晉再致送銀四百兩其在 部支領銀兩塲事竣後委員搭解赴 部還項 又各府廳州縣每科公幫科塲不敷銀二千五百兩俟鄉試之年貢院委官具領應用內於乾隆二十一年詳定捐銀一千兩乾隆三十年增捐銀一千五百兩共成二千五百兩
○進士旗匾
查晉省進士旗匾等銀于每年地丁□下額編旗匾賀儀銀二百一十八兩八分七釐三年共銀六百五十四兩二錢六分一釐中式進士每名給銀一十兩所有各屬額編細數開列於後
計開
太原府屬 陽曲縣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兩學中式進士旗匾賀儀銀一十六兩二錢五分 太原縣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榆次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太谷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祁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交城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文水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岢嵐州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平陽府屬 臨汾縣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襄陵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洪洞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太平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曲沃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翼城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潞安府屬 長治縣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長子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襄垣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潞城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壺關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汾州府屬 汾陽縣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孝義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寧鄉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寧武府屬 五寨縣進士旗匾賀儀銀一兩六錢七分
澤州府屬 鳳臺縣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高平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陽城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陵川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沁水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蒲州府屬 永濟縣進士旗匾賀儀銀二十六兩 臨晉縣旗匾賀儀銀五兩 虞鄉縣旗匾賀儀銀五兩 猗氏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萬泉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遼州屬 本州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和順縣旗匾賀儀銀二兩八錢五分
沁州屬 本州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平定州屬 本州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盂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樂平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忻州屬 本州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定襄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代州屬 本州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崞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解州屬 本州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安邑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夏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平陸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芮城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絳州屬 本州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稷山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河津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聞喜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霍州屬 本州進士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趙城縣旗匾賀儀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 以上各屬進士額編旗匾賀儀銀共二百一十八兩八分七釐
○舉人花紅
查晉省中式文武舉人於每年地丁項下額編花紅銀二百六十一兩一錢七分九釐三年共銀七百八十三兩五錢三分七釐中式舉人每名給銀七兩八錢三分五釐所有各屬舉人額編花紅銀兩細數開列於後
計開
太原府屬 陽曲縣舉人花紅銀五兩武舉花紅銀四兩五錢兩學中式舉人花紅銀一十六兩二錢五分 太原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榆次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太谷縣花紅銀五兩 祁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徐溝縣屬之清源鄉花紅銀五兩 文水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岢嵐州花紅銀二兩五錢 嵐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興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平陽府屬 臨汾縣舉人花紅銀五兩 襄陵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洪洞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太平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曲沃縣花紅銀五兩 翼城縣花紅銀五兩
潞安府屬 長治縣舉人花紅銀五兩長子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襄垣縣花紅銀五兩 潞城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又平順鄉花紅銀二兩五錢 黎城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壺關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汾州府屬 汾陽縣舉人花紅銀二兩五錢 孝義縣花紅銀一兩 臨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永寧州花紅銀二兩五錢 寧鄉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寧武府屬 五寨縣舉人花紅銀二兩五錢
澤州府屬 鳳臺縣舉人花紅銀七兩五錢 高平縣花紅銀五兩 陽城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陵川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沁水縣花紅銀五兩
蒲州府屬 永濟縣舉人花紅銀三十兩九錢七分五釐武舉花紅銀六兩一錢二分 臨晉縣舉人花紅銀一兩六錢六分七釐 榮河縣花紅銀一兩五錢 虞鄉縣花紅銀一兩六錢六分七釐 猗氏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萬泉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遼州屬 本州舉人花紅銀二兩五錢 榆社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和順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沁州屬 本州舉人花紅銀二兩五錢
平定州屬 本州舉人花紅銀七兩五錢 壽陽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盂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樂平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忻州屬 本州舉人花紅銀五兩 定襄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靜樂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代州屬 本州舉人花紅銀五兩 繁峙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崞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保德州屬 本州舉人花紅銀二兩五錢解州屬 安邑縣舉人花紅銀五兩 夏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平陸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芮城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絳州屬 本州舉人花紅銀五兩 稷山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河津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聞喜縣花紅銀二兩五錢絳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霍州屬 本州舉人花紅銀二兩五錢 趙城縣花紅銀二兩五錢 以上各屬舉人額編花紅銀共二百六十一兩一錢七分九釐
○會試盤費
查舉人會試盤費銀兩於每年地丁項內額設銀一千九百四十四兩一錢零例係三年一辦共銀五千八百三十二兩三錢零於雍正十三年奉准 戶部咨令將舉人會試盤費銀兩遇會試年分每名先以七兩三錢五分動給俟通省會試文武舉人定有成數通融合算儘數補給仍將給過姓名銀數造冊報部查核等因所有各屬每年會試盤費額設銀兩細數開列於後
計開
太原府屬 陽曲縣每年額設銀六十一兩六錢六分七釐 太原縣銀二十七兩三分三釐 榆次縣銀四十四兩八錢 太谷縣銀一十一兩五錢三分三釐 祁縣銀二十二兩五錢三分三釐徐溝縣銀五兩五錢三分三釐 又清源鄉額編銀五錢三分三釐 交城縣銀一十一兩三分三釐 文水縣銀二十兩五錢三分三釐 岢嵐州銀一十一兩三分三釐 嵐縣銀一十一兩三分三釐 興縣銀一十七兩三分三釐
平陽府屬 臨汾縣額設銀六十六兩一錢六分 又額設本府銀一十八兩一錢六分 襄陵縣銀二十五兩 洪洞縣銀四十七兩 太平縣銀二十二兩曲沃縣銀九十九兩 翼城縣銀三十八兩五錢 吉州銀二兩五錢 鄉寧縣銀二兩五錢
潞安府屬 長治縣額設銀六十五兩八分三釐 長子縣銀一十六兩五錢 襄垣縣銀五兩五錢 潞城縣銀五兩壺關縣銀五兩五錢
汾州府屬 汾陽縣額設銀三十三兩 平遙縣銀二十四兩 介休縣銀二十二兩 孝義縣銀二十兩六錢六分七釐 寧鄉縣銀二十七兩五錢
寧武府屬 寧武縣額設銀一十兩五錢神池縣銀一十兩五錢 偏關縣銀一十兩五錢 五寨縣銀一十兩五錢
澤州府屬 鳳臺縣額設銀四十四兩 高平縣銀三十三兩 陽城縣銀四十三兩五錢 陵川縣銀一十五兩 沁水縣銀三十八兩五錢
蒲州府屬 永濟縣額設銀一百二十兩臨晉縣銀一十五兩 虞鄉縣銀一十五兩 榮河縣銀一十兩 猗氏縣銀四十兩 萬泉縣銀二兩五錢
遼州屬 本州額設銀一十六兩五錢 榆社縣銀一十一兩 和順縣銀五兩五錢
沁州屬 本州額設銀二十一兩 沁源縣銀一十一兩 武鄉縣銀一十一兩
平定州屬 本州額設銀六十六兩五錢三分三釐 壽陽縣銀一十一兩三分三釐 盂縣銀三十三兩五錢三分三釐 樂平縣銀一十七兩三分三釐
忻州屬 本州額設銀五十二兩二錢 靜樂縣銀一十兩五錢三分三釐 定襄縣銀二十六兩五錢三分三釐
代州屬 本州額設銀四十四兩三分三釐 五臺縣銀一十五兩五錢三分三釐 繁峙縣銀五兩五錢三分三釐崞縣銀一十六兩五錢三分三釐
保德州屬 本州額設銀一十兩五錢三分三釐 河曲縣銀五兩五錢三分三釐
解州屬 本州額設銀一十五兩 安邑縣銀一百三十二兩一錢六分七釐 夏縣銀一十兩 平陸縣銀一十六兩五錢 芮城縣銀五兩五錢
絳州屬 本州額設銀二十二兩 稷山縣銀二十七兩五錢 河津縣銀二十兩 聞喜縣銀一十一兩 絳縣銀五五兩五錢 垣曲縣銀一十兩
霍州屬 本州額設銀三十三兩 趙城縣銀一十六兩五錢 靈石縣銀二十兩一以上各屬每年額設會試盤費銀共一千九百四十四兩一錢零三年一辦共銀五千八百三十二兩三錢零
○歲進學額
查順治四年經 部議定直隸各省學額順治十五年題准儒童入學大府取進二十名大州縣學取進十五名小學取進八名四名不等又題准歲科併考康熙八年復定歲貢府學一年貢一人州學三年貢二人縣學三年貢一人康熙十二年仍行歲科兩考文童二次武童一次乾隆十二年欽奉上諭選拔十二年舉行一次欽此乾隆二十八九年間裁汰清源平順二縣將縣學改為鄉學其取進學額仍循其舊又四十四年清查商籍運學减去進額二名所有晉省各府州縣學及鄉學運學歲進生員共計一千五百三十九名所有各屬學額取進名數開列於後
計開
太原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十七名 陽曲縣二十名 太原縣十二名 榆次縣二十名 太谷縣十二名 祁縣十二名 徐溝縣十二名 清源鄉十二名 交城縣十二名 文水縣二十名 岢嵐州八名 嵐縣八名 興縣十二名
平陽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十七名 臨汾縣二十名 襄陵縣二十名 洪洞縣二十名 浮山縣十二名 太平縣二十名 岳陽縣八名 曲沃縣二十名 翼城縣二十名 汾西縣八名吉州十二名 鄉寧縣八名
潞安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二十名 長治縣二十名 長子縣十二名 屯留縣十二名 襄垣縣十二名 潞城縣八名 黎城縣十二名 壺關縣十二名 平順鄉八名
汾州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二十名 汾陽縣二十名 平遙縣十五名 介休縣二十名 孝義縣十二名 臨縣十五名 石樓縣八名 永寧州十二名 寧鄉縣八名
大同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十七名 大同縣十五名 應州十二名 渾源州十二名 懷仁縣八名 山陰縣八名 靈邱縣八名 廣靈縣八名 陽高縣八名 天鎮縣八名
朔平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十五名 右玉縣十二名 左雲縣八名 平魯縣八名 朔州十五名 馬邑縣八名
寧武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十五名 寧武縣八名 神池縣八名 偏關縣十五名 五寨縣八名
澤州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十五名 鳳臺縣二十名 高平縣二十名 陽城縣二十名 陵川縣十二名 沁水縣十二名
蒲州府屬 本府學額進童生十五名 永濟縣二十名 臨晉縣十五名 榮河縣十二名 猗氏縣二十名 萬泉縣十二名 虞鄉縣十名
遼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十五名 榆社縣十二名 和順縣八名
沁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十五名 沁源縣八名 武鄉縣十二名
平定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十五名 壽陽縣十二名 盂縣十五名 樂平縣十二名
忻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二十名 定襄縣十二名 靜樂縣八名
代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二十名 崞縣十五名 繁峙縣十二名 五臺縣十五名
保德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十二名 河曲縣八名
解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二十名 安邑縣二十名 夏縣十五名 平陸縣十二名 芮城縣十二名
絳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二十名 稷山縣十五名 河津縣十二名 聞喜縣二十名 絳縣十五名 垣曲縣十二名
霍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十二名 趙城縣十二名 靈石縣十五名
隰州屬 本州學額進童生十二名 大寧縣八名 蒲縣八名 永和縣八名運司學額進童生十名 以上各屬共額進生員一千五百三十九名
○晉省學租
查雍正二年直省冊報總計十八省共學田三千八百八十六頃有奇咨查晉省學田共二百七十七頃零山一道歲收租穀一千一百八十九石八斗零雜粟租三十一石一斗零租銀二百五十七兩零租錢二千二百八十六文租麥一十三石七斗零租米三石一斗今將各屬學田細數開列於後
計開
太原府屬 陽曲縣原設學田地七頃一十六畝共徵租穀三十五石八斗 太原縣原設學田地一頃八畝九分五釐共徵租銀八兩三錢七分租穀六石三斗五升 榆次縣原設學田地一十七頃八十一畝三分八釐共徵租穀六十七石六斗二升零 太谷縣原設學田地五頃二十五畝五分三釐共徵租穀一十七石二斗八升 祁縣原設學田地二十六頃一十六畝五分五釐共徵租穀五十八石四斗九升零 徐溝縣原設學田地一頃四十六畝六分六釐共徵租銀八兩七錢七分零 文水縣原設學田地八十四畝共徵租穀一十五石一斗五升 岢嵐州原設學田地一頃四十三畝五分共徵雜粟租六石六斗租銀一兩二錢
平陽府屬 臨汾縣原設學田地一頃五十四畝一分共徵租穀一十石八斗四升零 襄陵縣原設學田地一十七畝二分四釐共徵租雜粟一十九石六斗五升零折銀一十兩七錢九釐零 洪洞縣原設學田地二十八畝八分五釐共徵租夏麥七石七斗五升三合秋穀一十七石五斗一升 太平縣原設學田地九十三畝二分八釐共徵租銀九兩三錢二分八釐 曲沃縣原設學田地二頃七十五畝二分九釐共徵租銀二十兩九錢四分 翼城縣原設學田地一頃六十畝共徵租穀六石四斗 鄉寧縣原設學田地七十五畝共徵租銀二兩二錢二分
潞安府屬 長治縣原設學田地一頃一十八畝三分共徵租穀五十七石四斗屯留縣原設學田地七頃六十九畝三分五厘共徵租銀二十五兩四錢四分八釐 襄垣縣原設學田地二頃一十五畝共徵租穀六石八斗 黎城縣原設學田地一頃二十畝共徵租穀四十七石六斗八升
汾州府屬 本府儒學原設學田地一頃三十一畝共徵租穀二十五石二斗五升 汾陽縣原設學田地二頃六十一畝九分八釐共徵租秋穀五十四石四斗 平遙縣原設學田地二頃六十六畝二分八釐共徵租銀一兩九錢三分五釐租穀二十二石四斗五升零 介休縣原設學田地七十二畝五分四釐供徵租穀三十二石七斗共折銀二十兩四錢三分八釐 孝義縣原設學田地一頃二十四畝七分八釐共徵租銀四兩八分 臨縣原設學田地一頃六十八畝八分共徵租穀一十一石五斗三升折銀七兩二錢七釐 永寧州原設學田地五十畝五分共徵租銀三兩三錢三分六釐
大同府屬 本府儒學原設學田地四頃八畝共徵租穀四十石六斗一升 大同縣原設學田地五十畝共徵租穀二石 應州原設學田地二十四畝共徵租銀一兩四錢四分共折制錢五百四文折新錢一百六十八文 渾源州原設學田地六十畝共徵租銀一兩一錢五分五釐共折制錢四百四文折新錢一百三十五文 山陰縣原設學田地四頃五十畝共徵租銀七兩八錢共折制錢二千七百三十文折新錢九百一十文 靈邱縣原設學田地二頃二十三畝共徵租穀一十一石二斗五升 廣靈縣原設學田地二頃三十畝共徵租穀二十三石 陽高縣原設學田地二頃三十七畝共徵租銀九兩二錢共折制錢三千二百二十文折新錢一千七十三文 天鎮縣原設學田地六十畝共徵租穀一石五斗
澤州府屬 鳳臺縣原設學田地九十四畝共徵租銀八兩九錢八分 高平縣原設學田地一頃一十二畝七分七釐共徵租穀四十五石共折銀一十一兩五錢六分
蒲州府屬 永濟縣原設學田地七十二頃九畝九分一釐共徵租穀三百六十石四斗九升零 臨晉縣原設學田地九頃二十九畝九分四釐共徵租穀四十六石四斗九升七合 虞鄉縣原設學田地六頃一十九畝九分六釐共徵租穀三十石九斗九升八合
朔平府屬 本府儒學原設學田地六頃二十九畝共徵租雜粟十二石五斗八升 右玉縣原設學田地六頃四畝共徵租雜粟一十二石 左雲縣原設學田地三頃二畝五分共徵租穀六石二斗八升五合 朔州原設學田地九頃共徵租穀一十二石六斗 馬邑縣原設學田地三頃四十七畝五分共徵租銀四兩一錢六分四釐
遼州屬 本州原設學田地一頃八十一畝共徵租穀八石八斗一升租米三石一斗 和順縣原設學田地五十四畝山一道共徵租穀五錢租穀六斗六升零
平定州屬 壽陽縣原設學田地二頃五十一畝共徵租穀七十三石八斗二升盂縣原設學田地一十八頃六十七畝六釐共徵租穀一百一十石六斗五升零
忻州屬 定襄縣原設學田地三十三畝三分共徵租銀四兩八錢二分
代州屬 本州原設學田地七頃四十九畝六分一釐共徵租穀六兩九錢七分八釐共徵租穀一石五升 五臺縣原設學田地二頃四十九畝共徵租銀九錢九分六釐 崞縣原設學田地五十一畝共徵租穀三石六斗 繁峙縣原設學田地二十五畝三分共徵租穀一斗三升一合
解州屬 安邑縣原設學田地二頃三畝八釐共徵租穀三十六石五斗六升七勺共折銀二十二兩九錢六釐 夏縣原設學田地五十五畝七分三釐共徵租穀二十七石八斗六升五合五勺共折銀一十六兩七錢一分九釐
絳州屬 本州原設學田地四十五畝九分三釐共徵租穀二石二斗九升六合四勺折銀二兩二分 聞喜縣原設學田地一頃五十九畝七分共徵租夏麥五石七斗四升九合二勺秋穀一十石二斗二升八勺 垣曲縣原設學田地二十二畝共徵租夏麥二斗六升秋穀三斗七升
霍州屬 本州原設學田地一十一畝三分共徵租穀一石一斗三升折銀一兩一分七釐 趙城縣原設學田地四十九畝共徵租銀三兩 靈石縣原設學田地二頃八十二畝二分一釐共徵租穀六石七斗七升三合折銀六兩七錢七分三釐
隰州屬 本州原設學田地二頃一十畝共徵租銀四兩九錢六釐 蒲縣原設學田地一頃共徵租穀三石 永和縣原設學田地四頃五十四畝共徵租銀五兩六分八釐租穀七石六斗三升二合八勺
運司儒學原設學田地一頃二十畝共徵租銀二十三兩三錢六分二釐 以上共地二百七十七頃九十八畝三分六釐山一道共徵本色租穀一千一百八十九石八斗七升六合四勺雜粟租三十一石一斗八升折色租穀一百六十九石六斗八升六合六勺折銀一百一兩二錢六分四釐折色租麥三石二斗三升折銀二兩二錢六分一釐折色租稻一十石五斗九升折銀五兩八錢二分四釐本色租銀一百四十八兩四錢四釐以上折銀并本色租銀通共二百五十七兩七錢五分三釐租新錢二千二百八十六文租麥一十三石七斗六升二合二勺租米三石一斗以為各屬歲給廩生貧士之用又於乾隆四十年九月十七日奉准 戶部咨令將各屬學租存剩銀兩并糧石變價每年於奏銷後一併解司報撥充餉
○聖賢後裔
雍正五年六月准 禮部咨議覆山西廵撫伊 疏稱雍正三年皇上念關聖福 國庇民為千古正神追封三代俱膺公爵解州及直隸各州縣俱製牌位供奉其洛陽守墓之處巳邀特恩設博士一員今該撫請於解梁原籍照先儒朱子後裔江南福建二處設立博士之例於解州添設博士一員以奉祭祀俟命下遵奉等因奉旨依議欽此嗣於雍正五年查明關聖嫡裔關居斌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雍正九年關運隆承襲乾隆二十三年關金鐘承襲又查雍正二年奉准 禮部定例嗣後先聖先賢祠宇遇有設立奉祀生者各省督撫學臣嚴行查核咨報 禮部核明給與印照方准為奉祀生等因又乾隆三十二年奉准 禮部咨欽奉上諭清查各省先賢先儒奉祀各生當經造冊咨准 部覆晉自襄陵平遙介休永濟臨晉夏縣河津等七縣共奉祀生十七名嗣後遴選嫡裔頂補額缺即照現定章程咨部給照畫一辦理又乾隆四十三年奉准禮部咨曲沃縣唐晉國公謚文忠裴度後裔裴在文給與印照准充奉祀生各在案今將現在奉祀各生開後
計開
襄陵縣奉祀生三名
關天寵於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給照奉祀
關帝廟
關金鐸於乾隆三十六年奉 部給照奉祀
關帝廟
高午漢於乾隆八年奉 部給照奉祀
明高忠節公邦佐專祠
曲沃縣奉祀生一名
裴在文於乾隆四十三年奉 部給照奉祀
唐晉國公謚文忠裴度專祠
平遙縣奉祀生一名
尹清梅於乾隆三十年奉 部給照奉祀
先賢尹吉甫祠
介休縣奉祀生二名
文佩於乾隆四十二年奉 部給照奉祀
先賢文彥博祠
郭崇德於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給照奉祀
先賢郭有道祠
永濟奉祀生一名
孟興瑔於乾隆三十八年奉 部給照奉祀
亞聖祠
臨晉縣奉祀生八名
孟尚欽於乾隆七年奉 部給照奉祠城村
孟子廟
孟衍澤於乾隆七年奉 部給照奉祀城村
孟子廟
孟衍龍於乾隆七年奉 部給照奉祀新村
亞聖祠
孟毓棠於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給照奉祀新村
亞聖祠
孟衍麟於乾隆七年奉 部給照奉祀杜村
孟子祠
孟毓泗於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給照奉祀杜村
孟子祠
孟興灝於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給照奉祀新村
孟母三徙祠
孟興瀾於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給照奉祀新村
孟母三徙祠
夏縣奉祀生一名
司馬衎於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給照奉祀
司馬溫國文正公祠
河津縣奉祀生一名
薛思恩於乾隆四十八年奉 部給照奉祀
先儒薛文清公祠
○聖裔經費
晉省解州關帝德垂宇宙澤蔭解梁今其支派繁衍生計日蹶每於香火器具難盡愨誠山西廵撫海 敬事先聖推及後裔歲捐俸銀五百兩并諭各屬量為酌捐俾歲需有資用垂久遠經本司鄭稟設公捐幫費議立章程所有原詳批案開錄於後
計開
為遵 諭詳議事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一日蒙 廵撫部院海 批本司稟捐關帝後裔銀二千兩內蒙憲臺捐銀五百兩先行給發外其餘司道等曁各府州公捐均於養廉內扣收轉給稟蒙 批允遵照在案今據解州出具文領交給五經博士關金鐘親賫赴領照數給發外本司敬惟關帝靈昭天下率士尊親解梁為發祥之地於山河表裏之區尤資 福蔭今其後裔博士奉祀廟庭克蠲誠敬及支派繁衍紅白等事既多竭蹶而於歲需香火器用一切等項恐難兼顧仰荷 憲臺洞悉幾微首先捐俸惟是此舉既行當圖久遠嗣後逓年遵辦永以為例即後之來者未有不樂此美舉也謹將每年捐數開摺呈詳等因奉 此據議公捐銀數及扣收司庫緣由均屬允當仰即移行遵照嗣後本部院衙門應捐銀五百兩亦即在於每年應得養廉內分作十個月扣存司庫同司道府州扣捐銀兩齊全之日詳明批示給發解州承辦再此項公捐銀兩原為關聖廟歲需香燈器具以及博士並在該處守祀各後裔幫補紅白事件而設每年如有餘剩年終即應分給博士及在彼各後裔添補薪水之需但每年應需用香燈器具及紅白各事每款應用銀若干兩餘剩若干作何分撥不致偏枯之處該司即飭解州查明分條悉心妥議章程由司核議詳奪以憑批示立案
廵撫 每年捐銀五百兩
布政使 每年捐銀二百兩
按察使 每年捐銀一百兩
鹽運使 每年捐銀一百兩
冀寧道 每年捐銀八十兩
歸綏道 每年捐銀八十兩
雁平道 每年捐銀七十兩
河東道 每年捐銀七十兩
太原府 每年捐銀一百兩
平陽府 每年捐銀一百兩
潞安府 每年捐銀一百兩
汾州府 每年捐銀一百兩
大同府 每年捐銀一百兩
澤州府 每年捐銀一百兩
解 州 每年捐銀一百兩
絳 州 每年捐銀一百兩
○古聖陵廟
唐堯陵坐落臨汾縣北橋里設立陵戶二名於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內額設陵戶每年工食銀六兩
女媧氏陵坐落趙城縣侯村里設立陵戶二名於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內額設陵戶每年工食銀一十二兩
商湯王陵坐落榮河縣百祥村設立陵戶二名於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內額設陵戶每年工食銀一十二兩
關聖廟坐落解州常平村設立廟戶二名於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內額設廟戶每年工食銀一十二兩
蒲州府南門外舊有
河瀆神祠建自唐開元十五年祠右又有
西海神祠建自元至元十二年均經列在祀典
國朝以來歷次遣官致祭康熙四十二年奉御書砥柱河津牓懸於河瀆廟殿又奉御書源遠流長牓懸於海神廟殿後俱勒石建立碑亭二廟自康熙七年及雍正十二年經前撫憲先後酌加修葺歷年久遠風雨剝蝕漸巳傾圯迨乾隆四十六年七月間黃水漫溢廟被淹浸水退之後更加頹敗於乾隆五十年二月內經前撫憲農奏明動用司庫存貯榆社縣張克睿捐贖銀兩將二廟估計重修委蒲州府邱之芬率同永濟縣胡瑀查勘估計共需工料銀九千八百九十五兩零并委河東道景 覆加履勘造具冊結繪圖貼說題報興修在案嗣因前項工程估報之後於五十年七月內黃河漲溢續被水淹較前倍加朽壞宜續估添換委據蒲州府帶同原估官永濟縣胡瑀親詣查勘確切估計除原估銀兩外增估銀一萬一千餘兩造具清冊送司因查前項工程早經題估興修自應遵照原奏俟修竣據寔造冊報銷今續估工程此時似難續請動項辦理而前項廟工又關係緊要當經詳請將添估銀兩在於通省各府廳州縣養廉銀內自乾隆五十二年秋季起作為一年公捐辦理奉前撫憲勒 批允飭遵在案據該府陸續請領銀兩將前項工程購備物料興工修理於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十日將原估續估工程一併修理完竣經撫憲海 親臨騐收并據分案造冊送司業於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內分別詳請題銷
○喇嘛俸銀
臺山菩薩頂等處喇嘛歲給米豆茶鹽等銀今查五臺山菩薩頂射虎川喇嘛每年俸銀并粳粟米豆草束茶麵油鹽等項共折支銀二千一百九十六兩九錢二分零遇閏之年支銀二千三百九十一兩九錢四分零在於五臺縣地丁銀內留支後於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安內不論有閏無閏每年加增俸銀八百四十兩在於司庫本年耗羡銀內給領喇嘛自行採買每年由司造冊報銷
○賑恤孤貧
謹按大清會典內載凡直省府州縣設立養濟院以處孤貧殘疾無依之民每年給發衣食於所在地方存留錢糧內支給等因是以賦役全書內載有孤貧花布棉衣銀兩又續經前撫楊題請將孤貧口糧於常平倉內支給經 戶部議准於康熙二年五月初六日奉旨依議欽此雍正六年九月十八日彰德府通判顧之翰奏請動司庫公項修葺養濟院奉旨依議欽此雍正十二年十月初四日山東布使鄭奏請將孤貧院隨時粘補其口糧按季給發病給醫藥等因奉旨依議欽此乾隆元年四月十九日前撫楊代通判田爾易轉奏無告煢民設立養贍並設普濟育嬰等堂奉旨依議欽此乾隆二年三月十一日奉上諭孤貧加給閏月口糧欽此乾隆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奉上諭訓飭臣工孤貧口糧加意經理勿致失所欽此乾隆六年七月初八日浙撫盧奏請實心經理孤貧并定處分以儆怠忽之員奉旨依議欽此乾隆九年五月十四日吏科給事中鐘奏流寓孤貧在本籍千里外者一體收養其養濟院動公項修葺奉旨依議欽此仰見聖朝矜恤孤貧無微不至而晉省按地額設共計一千三百三十名今將各屬數目開列於後
計開
太原府屬 陽曲縣額設孤貧三十九名太原縣三十名 榆次縣三十四名 太原縣三十四名 祁縣一十九名 徐溝縣三十四名 交城縣六名 文水縣四名 岢嵐州九名 嵐縣三名興縣十名
平陽府屬 臨汾縣額設孤貧十名 襄陵縣二十二名 洪洞縣十三名 浮山縣二名 太平縣五名 岳陽縣四名 曲沃縣六十五名 翼城縣二十七名 汾西縣三名 吉州一名 鄉寧縣四名
潞安府屬 長治縣額設孤貧三十六名 長子縣三名 屯留縣三名 襄垣縣五名 潞城縣十二名 黎城縣五名 壺關縣三名
汾州府屬 汾陽縣額設孤貧一十五名 平遙縣八十名 介休縣八名 孝義縣十名 臨縣十六名 石樓縣四名永寧州八名 寧鄉縣六名
大同府屬 大同縣額設孤貧六名 應州十名 渾源州十名 懷仁縣六名 山陰縣四名 靈邱縣五名 廣靈縣五名 陽高縣六名 天鎮縣六名
朔平府屬 右玉縣額設孤貧二十六名左雲縣一十二名 平魯縣十名 朔州十名 馬邑縣十名
寧武府屬 寧武縣額設孤貧六名 偏關縣六名 神池縣五名 五寨縣五名
澤州府屬 鳳臺縣額設孤貧六名 高平縣九名 陽城縣三名 陵川縣四名 沁水縣十名
蒲州府屬 永濟縣額設孤貧三十名 臨晉縣四十五名 榮河縣十四名 猗氏縣十名 萬泉縣十六名 虞鄉縣十八名
遼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六名 榆社縣四名 和順縣三名
沁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二名 沁源縣一名 武鄉縣七名
平定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十二名 壽陽縣四十六名 盂縣二十四名 樂平縣十二名
忻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十名 定襄縣十一名 靜樂縣八名
代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二十七名 五臺縣八名 繁峙縣二十名 崞縣一十八名
保德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二名 河曲縣五名
解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十九名 安邑縣九名 夏縣三十二名 平陸縣二名 芮城縣九名
絳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七名 稷山縣十五名 河津縣十二名 聞喜縣匹十四名 絳縣六名 垣曲縣五名
霍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四名 趙城縣十一名 靈石縣二名
隰州屬 本州額設孤貧七名 大寧縣二名 蒲縣一名 永和縣二名 以上通省共額設孤貧一千三百三十名
○普育二堂
謹按大清會典內載雍正二年欽奉上諭京師廣寧門外向有普濟堂凡老疾無依之人每栖息於此司其事者殊為可嘉又聞廣渠門內有育嬰堂一區凡孩稚之不能育養者數留於此數十年來成立者頗眾夫養少存孤載於月令與扶衰恤老同一善舉為世俗之所難朕心嘉悅特賜御書功深保赤匾額並白金千兩順天府府尹等其宣示朕意并倡率資助使之益加鼓勵再行文各省督撫轉飭有司勸募好善之人於通都大邑人烟稠集之處若可照京師例推而行之其於字弱恤孤之道似有裨益而凡人怵惕惻隱之心可感發而興起矣欽此晉省旋即建造普育二堂於雍正三年置買地三十二畝五分零乾隆元年前撫楊代通判田爾易條奏反屬所設普濟堂育嬰堂令地方大吏酌款接濟以收實效奉旨依議欽此旋於乾隆三年置買地四頃零又乾隆六年漕運總督常奏育嬰堂宜擇人董理州縣率佐二稽查年終冊報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各在案嗣因歲久原存地畝漸次侵佔租亦逋欠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前撫明 檄飭冀寧道太原府徹底清釐將地畝悉行查出又首倡捐銀兩酌定堂中孤貧之額常年收養貧民九十名嗣又陸續請加三十名共一百二十名每名每年給米二斗五升煤炭錢夏月三文冬月六文又於冬月另加收養貧民一百名至春融給資遣去至育嬰堂向不定額凡將嬰孩送來者即行收養普育兩堂每月約需用銀一千九百餘兩米五百餘石所有存貯經費本銀一萬四千七百五十兩發交太原等縣當商以一分及一分二釐行息每年可得息銀一千九百八十餘兩又地租銀三十二兩零二共每年得租息銀二千一十餘兩又租米八十八石零以上銀米足敷貧民每年支用所有普育二堂事宜開列於後
計開
一普濟堂貧民於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奉前撫明 酌設九十名嗣又陸續請加三十名共一百二十名以為定額至冬月又收養貧民一百名每名夏月給煤炭錢三文日給米八合三勺冬月日給煤炭錢六文日給米八合三勺 每年連冬月收養貧民并雜費及買米約需銀一千七百八十餘兩米四百八十餘石
一育嬰堂原設乳婦二十名每名夏月日給煤炭錢三文日給米八合三勺冬月日給煤炭錢六文日給米八合三勺 每年約需銀一百七十餘兩米八十餘石 通計普育二堂每年約共需用銀一千九百餘兩米五百餘石
一陽曲縣紳士原捐銀二千六百兩發祁縣徐溝孝義當商以一分二釐生息每年得利銀三百七十四兩四錢 又提汾陽縣原捐素積市平銀五千兩合庫平銀四千九百五十兩發太原榆次太谷祁縣文水當商以一分二釐生息每年得利銀七百一十二兩八錢 又陽曲縣紳士原捐買穀五千石因不能收息詳允出糶銀五千五百餘兩內發太谷祁縣文水長治介休鳳臺高平當商本銀五千五百兩以一分生息每年得利銀六百六十兩 又回贖地價銀一千六百兩前藩司黃 捐銀一百兩共銀一千七百兩發平遙汾陽長子屯留襄垣當商以一分二釐生息每年得利銀二百四十四兩八錢 又置享堂村地五十畝每年得租銀二十五兩 又置趙庄屯河灘地一頃三十一畝零每年得租銀七兩二錢零以上共經費本銀一萬四千七百五十兩共得利銀一千九百八十餘兩又地租銀三十二兩零二共銀二千一十餘兩
一陽曲縣紳士捐買地四頃餘續據租戶稟繳原價贖回地二頃二十三畝九分是存地二頃九畝零每年租米六十七石五斗四升零 又撥三給村官地每年雜租一十三石零 又贖布公祠地三十餘畝每年租米六石九斗零通計每年共收租米八十八石零以上每年共約收利租銀二千一十餘兩約收米八十八石零足敷普育二堂每年支用之需
一前院明 清出都司參將衙門外官地一塊計十四畝租戶王順運每年收租鹽二石分給普育二堂貧民支食其分鹽之法經明撫院定有領鹽小票式樣令普育二堂董事遵辦
一前院明 清出軍地留庄等村地五頃零七畝每年額徵租銀一百三十七兩六錢此項地租因歷年盡數支給軍犯口糧尚有不敷並未歸入堂內
○留養貧民
謹按矜恤窮民王政首重我國家恩設普濟堂養濟院收養煢獨至優極渥苐經費有常窮民日眾勢難偏及當東作方興與春秋麥禾在野之際或傭工趁食或乞食充口尚可延生一至冬月饑寒交廹加以晉地嚴冷風雪經旬猝斃路隅者更堪憐憫前於乾隆初年即為冬月初養貧民之舉因經費無額章程未定至二十一年前撫明 蒞任寔力舉行於各屬通衢大路五方雜處之所各設立留養局煖炕鍋竈煤炭米鹽無一不備遴選妥人經理將寔在無依窮民與老弱病軀及過往孤身疾苦之人收養存恤至春融始行遣去存活甚眾二十二年復經兩司會詳請於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始至次年正月底止其北路關外早寒於每年十月十五日起至次年二月十五日止每大口日給倉升米八合三勺煤炭錢六文十錢以下之小口减半所需經費或有無碍閒款或酌動額定繁費或地方官倡捐養廉或紳士樂輸積有成數交商營運置產收租以作每年經費恒規如有餘剩留為下年之需倘或不敷官為捐足並將所存額定經費造冊詳報遇有新舊接手造入交代項下其局內經理之人令地方官敦請縉紳有德望者監視每局酌置粗棉衣褲幾十件遇有單寒就食者立時散給至局內收養必須查明寔係無依老弱以及過往孤單貧病者方准入冊其或少壯無病尚有依賴無論本地他方一概不准再每局就近延請良醫捐備藥料以甦病困其病痊欲歸者量給路費遣回其因病身故者報官騐明捐給棺木有主者關傳認領無主者埋於義塜標記鄉貫名姓至貧民中遇有婦女者當另行安頓一室以免男女混淆等因在案續於乾隆二十四年復經前司議詳以各官捐銀五十兩以內者為數無多毋庸置議如捐銀五十兩以上至一百兩者記大功一次一百以上至二百兩者記大功二次三百兩以內者按數逓加紳衿商民捐銀十兩以上者州縣給以花紅三十兩以上者道府給匾一百兩以上者本司給匾二百兩以上者詳請 院憲給匾其婦女捐銀至一百以上者亦請 院憲給匾等因又於二十四年十月經前司議詳以遇閏之年節氣倍早宜早為舉行半月關內關南各州縣留養貧民十月十五日起至明歲正月十五日止其北路關外各州縣十月初十日起至明歲二月初十日止等因又於乾隆二十五年七月經兩司會議以各官捐銀五十兩以內者為數無多毋庸置議各官捐銀五十兩以上至一百兩者記功一次一百以上至二百兩者記功二次二百兩以上至三百兩者記功三次其在三百兩以上至四五百兩記大功三次如有捐數較多毋庸逓加紳衿商民捐出銀兩銀不及三十兩者州縣給以花紅三十兩五十兩以上者應各總製一匾開列捐戶姓名懸掛講約公所以誌其善一百兩以上者州縣按名給匾二百兩以上者由知府直隸州給匾三百兩以上者由該管道給匾四百兩五百兩以上者由本司詳請 院憲給匾等因俱經轉飭各屬逓年遵辦
○滿營俸餉
晉省滿營官兵馬匹歷年裁改不一今照估報乾隆五十二年官兵俸餉冊造開列於後
計開
太原駐防正廂兩藍旗共官十員兵五百四名增設養育兵四十名又新添馬甲六十名步甲四十名馬二百五十匹歲該俸餉等銀一萬八千五百八兩二錢粟米一萬二千一百三十四石五斗料豆二千二百五十石
右衛駐防八旗共官十一員兵三百八十名馬六百四十五匹歲該俸餉等銀二萬四千六百三十六兩一錢五分八釐粟米五千六百八十九石六斗二升五合料豆二千三十一石七斗五升
綏遠城駐防八旗共官八十四員兵二千七百名馬四千四百八十六匹歲該俸餉等銀一十七萬六千三百五十八兩七錢七分七釐栗米四萬三百八十一石五斗料豆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二石三斗
○綠營兵餉
晉省綠營係一標兩鎮歷年裁改添設不一今照估撥乾隆五十二年官兵俸餉數目開列於後
計開
撫標左右營共官二十四員兵丁一千五百一十二名馬二百六十六匹每歲共該俸餉米草折馬乾等銀三萬二千六百七十二兩八錢八分四釐米一千五百三十五石九斗料豆一千四百三十六石四斗
太原鎮屬共官一百五十五員兵丁八千九百七名馬一千三百三十匹每歲共該俸餉米豆草折乾銀一十七萬六千一百八十三兩四錢六分一釐米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二石四斗六升六合七勺豆四千六百一十二石四斗七升八勺
大同鎮屬共官三百一十九員兵丁一萬五千一百一十五名馬四千一百二十七匹每歲共該俸餉米草折馬乾等銀三十一萬一百六十兩六錢七分一釐米四萬九千八百八十二石四斗一升七合四勺豆四千五百六十八石四斗
以上標鎮官兵馬匹共該支俸餉米豆折乾銀五十一萬九千一十七兩一分六釐米六萬七千三十石七斗八升四合一勺豆一萬六百一十七石二斗七升八勺
○分季領餉
山西各營離省遠近不等其撫標左右二營及城守營交城營并駐防滿營各兵餉俱係按月赴司支領其餘離省近者按一季赴司支領距省遠者按兩季赴司併領所有遠近各營分開於左
計開
汾州營 沁州營 權店營 盂壽營 樂平營 靖安營 遼州營 和順營 忻州營 以上九營離省較近應按一季支領
太原鎮標左右二營 蒲州協 運城營平陽營 吉州營 隰縣營 永和營 大寧營 靈石營 黑龍關 石樓營 潞澤營 澤州營 平垣營 西塢嶺營 東塢嶺營 大同鎮中左右前四營 殺虎協左右二營 新平路 得勝路 助馬路 靈邱路 渾源營 北樓營 東路營 山陰路 平魯營 懷仁城 朔平營 寧武營 偏關營 河保營 老營營 靖遠營 歸化營 綏遠營 右衛營 豊川營 以上四十三營離省較遠應按兩季併領
○北鎮本色(並附案)
查康熙三十二年右衛安設滿兵將大同鎮綠營兵丁本色米一萬六千七百五十四石零撥給滿營而以折色支給綠營至乾隆二十九年右衛旂兵內撥出一千餘名移駐張家口經前撫和奏請將餘出米豆撥還大同鎮各營以符舊制奉旨俞允所有原奏附錄於後
計開
山西撫臣和 謹奏為請將旂兵移駐餘糧撥還綠營以符舊制仰祈聖鑒事竊照山西右衛駐防滿洲官兵經察哈爾都統臣巴爾品於本年奏准移駐直隸張家口前項官兵每年支食本色米豆俱係大朔二府屬額徵改徵供支茲據布政使文綬詳稱今按移駐張家口官兵數目核計寔餘出口糧米一萬三千七十一石零餘出豆七千四石零又准署大同鎮臣巴彥弼咨稱大同鎮協標營兵丁向係每兵月支米三斗至康熙三十二年右衛安設駐防將綠營所支本色改支折色今右衛移駐張家口餘出米糧請撥給綠營以恤兵艱等因臣查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戶部原題內稱大同綠旂兵丁應停其支給米石俱給折色大同停其所徵地丁銀兩酌量改徵本色米石豆草以供旂兵等因續於康熙三十三年經戶部議覆改徵章程題定每粟米一石扺銀一兩一錢五分每豆一石扺銀九錢七分又查康熙三十一年大同綠營兵餉奏銷印冊內開康熙三十一年分大同鎮各營兵丁月米共支倉斗米一萬六千七百五十四石一斗四升三合一勺每豆四斗五升折米三倉斗等因亦在案是大同一帶兵糧支食本色確有印冊可憑今右衛官兵有餘出米豆仰懇皇上天恩俯准將現在餘存米一萬三千七十一石零再撥豆五千五百二十四石四斗零折扺米三千六百八十二石九斗零二共米及豆折米一萬六千七百五十四石零自乾隆三十年為始以之撥還大同鎮各營兵丁原食之數並請無論有閏無閏將撥還米豆按照現在各營均勻分撥就近支食毋庸動支運腳恭候聖恩俞允分晰造具細冊咨部統於該年兵馬奏銷案內查核此外尚有餘剩豆一千四百七十餘石無所需用徵收在倉徒滋紅腐應請照依定價改徵折色以紓民力如此則綠營本色照舊撥還士馬既得飽騰而餘存糧石改徵折色閭閻亦覺寬裕邊地兵民共沐皇恩於靡既矣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聖主睿鑒訓示謹奏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奏十二月初八日奉到諭旨有旨諭部欽此又於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內閣奉上諭和其衷奏請將移駐張家口旂兵所遺餘糧撥還大同綠旂各營一摺此項米豆從前原係綠營支食後因右衛安設駐防是以改支本色今既經移駐餘糧自應仍行撥還著照所請將餘存之米豆一萬六千七百餘石自明歲為始無論有閏無閏按照各營兵丁原食之數均勻分撥就近支食至摺內所稱餘剩豆一千四百餘石此時既無所需用并著照依定價改徵折色以紓民力再從前額徵之運腳耗糧二項本以解往右衛交倉而設今撥還綠營既可就近支領所有原徵之運腳耗糧概行免其輸納副朕體恤邊立?民至意欽此
晉政輯要卷之六終